第5期汇智论坛|影像技术的演进与应用:聚焦肿瘤诊断、脑功能预警与磁共振前沿
发布时间:2025-10-09 浏览次数:10

华东师范大学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着力于优化学术生态,推动跨领域协作,持续开展“汇智青年学者论坛”,努力构建系统化、常态化、品牌化的高端学术交流阵地。

本论坛旨在凝聚多学科青年力量,探寻技术交叉与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建立青年学者间高效互动、深度合作的学术共同体。

研究院拟于2025年10月9号举办第5期汇智青年学者论坛——影像技术的演进与应用:聚焦肿瘤诊断、脑功能预警与磁共振前沿。

报告一题目: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肿瘤的一些MR成像的思考

报告人:吴广宇

报告人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仁济医院西院放射科执行主任。从事泌尿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及研究工作;一作/通讯发表50余篇SCI论文。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专科医师计划。担任上海市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泌尿生殖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内容简介:

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肿瘤是一类临床罕见肿瘤,其发病率虽低,但恶性程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肿瘤。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该类肿瘤极易被误诊,从而导致治疗策略选择不当。本报告从磁共振成像,特别是代谢成像的角度出发,展示磁共振在该类特殊类型肿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并进一步探讨其在癌前状态筛查以及特定基因突变携带者随访监测中的应用潜力。此外,报告也将指出目前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与医工交叉领域的同行开展合作,共同推进相关研究。


报告二题目:面向粉尘环境的脑功能异常眼底智能预警技术研究

报告人:于泽宽

报告人简介: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上海市揽储人才计划,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省重大项目领军人才,复旦大学战略人才-卓学人才计划。兼任上海脑重大疾病智能影像工程中心副主任,兼校综合科研党委工会副主席,中国职业健康协会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多模态医学影像智能分析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1区及TOP论文40余篇。担任TMI、TIP、TNNLS、IJCV、ESWA、IEEE JBHI等期刊审稿人,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作为主要发明人已授权发明专利19项,在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PCT专利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9项,其中多项成果已完成成果转化,一项成果转化金额为100万元,一项获批国家三类医疗器械认证注册。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复旦大学原创项目,宁夏自治区重点研发课题,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多项课题。曾获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上海发明专利选拔赛优秀发明金奖,行业协会二等奖。指导研究生,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创业实践和创新项目3项,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中国大学生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金奖,全国铜奖等项目。

内容简介;

环境健康现在是在双碳战略下迫切关心的社会问题。PM10, 常出现于粉尘作业环境中,被吸入后会通过呼吸道、嗅觉神经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大脑,从而引发多种脑疾病。现有研究已表明粉尘浓度与神经毒性,认知功能下降,脑小血管疾病(CSVD)和阿尔茨海默病(AD)高发有较大相关性,但其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无研究,且不清楚。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展利用眼底图像和AI技术,构建脑功能连接异常早期预警方法流程,为粉尘作业者提供一种方便、快捷、准确、定量的评估及监测CSVD患病风险的方法。具体包括:

(1)研究粉尘环境下,接触者眼底图像特征的变化与脑功能网络连接变化的数学演化规律,通过AV45-PET表征粉尘侵染脑老化过程的四个阶段及影像学特征;

(2)研究与脑老化相关的眼底数字标志物,通过研制手持多光谱眼底相机,表征眼底渗出物及Aβ渗出物的含量;

(3)利用眼底图像和AI技术,构建智能眼底图像的脑功能连接预警模型和脑小血管CSVD患病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联邦学习与数学差分隐私保护方法进行应用部署应用。


报告三题目:核磁共振的常规技术如何演变成医学科学研究的利器

报告人:杨光

报告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目前主要研究兴趣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10多篇,其中SCI论文130多篇。担任中国体视学会磁共振成像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放射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学术任职。

内容简介:

以扩散磁共振方法为例,说明一项普通的核磁共振技术,如何通过与应用领域的结合,在磁共振成像领域中成为研究诸多前沿医学科学问题的利器。报告期望能够给从事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同行以启发,将技术从材料科学的应用,延伸到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更多的应用领域,实现技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