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着力于优化学术生态,推动跨领域协作,持续开展“汇智青年学者论坛”,努力构建系统化、常态化、品牌化的高端学术交流阵地。
本论坛旨在凝聚多学科青年力量,探寻技术交叉与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建立青年学者间高效互动、深度合作的学术共同体。
研究院拟于2025年7月7号举办第4期汇智青年学者论坛——多尺度界面调控与智能评估:从精准诊疗到电化学储能的交叉融合
面向炎症性疾病精准诊疗的原子/分子级界面可控构筑研究
报告人简介
施毅,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紫江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紫江青年优秀学者。2018年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2年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7月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聚焦于原子/分子尺度界面可控构筑及细胞/活体代谢原位动态分析和调控。共发表相关论文33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6篇,包括J. Am. Chem. Soc.、Nat. Commun.、ACS Catal.、Anal. Chem.等。获中国发明专利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加坡“A*STAR Career Development Funding(CDF)”,获得江苏省“双创”博士称号。
报告内容
炎症性疾病具有复杂的病理异质性和动态进程,迫切需要精准诊疗策略以提升疗效并降低副作用。在此背景下,原子/分子级界面可控构筑通过精确调控界面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显著增强了对炎症微环境中病理信号的识别、响应和干预能力。本报告聚焦:1)利用电沉积技术可控构筑原子/分子级电化学界面,实现多尺度下界面电子结构的精准调控与电化学行为分析研究;2)利用配位微环境调控策略可控构筑双位点仿生纳米酶催化中心,实现结构–功能关系的精准解析与高效多酶催化;结合小型电化学原位诊疗系统,实现炎性肠道疾病的个性化治疗;3)利用功能导向的原子/分子级界面组装,实现外源性小分子治疗机制的创新,揭示与肠道炎症相关小分子动态调控,实现对炎症性胃肠道疾病的可控精准干预。
数据驱动的大模型价值对齐评估的应用探索
报告人简介
姚晨,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任研究员。曾任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研究员,现担任上海市图像图形协会理事、上海市公共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委专项资金项目评审专家。
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算法评测平台、大模型行业价值观数据集构建、大模型专属安全审计模型、不同大模型的价值观冲突研究,以及基于端侧高性能算力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等。主持涵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安部专项、上海市科委等多个层级的项目。曾主编教材1部。长期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算法的安全性、价值导向性与产业落地能力建设。
报告内容
汇报内容包括三大方向:一是可信AI评测平台的构建,围绕AI模型安全性、鲁棒性、模型画像等关键维度,构建了具有代表性的多场景评测体系与指标框架,支撑AI模型的系统性评估与审计;二是大模型相关标准工作的推进,聚焦模型开发、部署与运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合规要求;三是大模型价值观对齐评估的初步探索,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需求,构建价值观测试集,并探索其产业化路径。
顺磁性磁共振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
李超,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化学原位固体核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技术;锂/钠离子电池高压正极材料结构及机理研究;氧阴离子氧化还原活性材料的设计和机理研究;高压正极材料/电解液界面分析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以通讯及第一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ACS Nano、ACS Energy Lett.、Adv. Funct. Mater.、Energy Storage Mater.、Chem. Mater.、J. Phys. Chem. Lett.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篇。目前累计被引3600余次,H因子3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扬帆计划、上海市晨光计划、华东师范大学双百计划、宁德时代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9项。现任Carbon Neutralization、Battery Energy期刊青年编委。
报告内容
顺磁性磁共振,包括含强顺磁中心体系的核磁共振(NMR)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是电池材料的关键无损表征手段。阴离子氧化还原(ARR)可以在过渡金属氧化还原基础上在较高电压下提供额外的容量,从而大幅提高氧化物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然而,ARR的发生会导致更多的中间步骤及中间态物种,许多中间态的稳定性差、存在形式复杂,对电化学过程的材料结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本工作利用原位及高分辨非原位的固体NMR、EPR方法,系统探究了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的ARR微观机制,主要发现包括:(1)实现了trapped O2等重要中间态氧物种的无损检测,揭示了O2- ↔ (O2)n- ↔ trapped O2的反应路径,并构建了中间态氧物种与电压滞后的关联模型;(2)揭示了超结构稳定性与ARR长循环稳定性的不一致性,并阐明了定域电子空穴态通过超结构的恢复介导形成O-O二聚体的中间态氧演化机制;(3)揭示了元素掺杂对离子迁移和ARR活性的调节机制,在正极材料层面实现了ARR稳定性的有效提升。本工作彰显了顺磁性磁共振在高比能电池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为突破阴离子氧化还原的实际应用瓶颈提供了新思路。
论坛时间
2025年7月7日 (周一 9:00)
论坛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光学大楼B506-508室